谆谆情拳拳忱

日期:2015-06-19 10:05 点击数:6190 

李昌寅

1947年下半年,我转到巴蜀初中二年级读书。教我国文课的老师是刘倜伟。她的教诲,使我终生不忘。

刘倜伟老师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的孙女。对先烈及其后代敬慕之心,在我们(张洪勋、伍齐贤、杜世云等)的心中油然而生,再加上她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娓娓动听的讲解,完全把我们这群非常顽皮捣蛋的娃娃从根本上征服了。课余之时,我们都喜欢到她寝室中去请教或闲聊。她告诉我们学好语文要多读“课外书”,才能丰富知识。于是我们就到学校图书室借阅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的书来读。说来也奇怪,当时我在学校图书室还借到过解放区作家赵树理的小说《李家庄的变迁》。在巴蜀地下党的组织和老师影响下,我们慢慢地由阅读进步文艺作品发展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学校图书室不能满足要求了,我们又成为“罗斯福图书馆”(抗战时美国援助的图书馆,现为重庆市图书馆)的读者。1949年“四•二一”学生运动中,得知鄢宝瑶同学家中(她父亲为著名民主人士鄢公复)藏有大量马克思主义书籍,我和伍齐贤一起专门去她农村老家翻箱倒柜地找了几大捆回来,如获至宝般的高兴。这一切为我们几人能接受巴蜀地下党组织直接领导奠定了思想基础。记得当时每天晚上“自习”(晚九点)以后,或“早自习”(早六点)以前,我们都要偷偷地阅读这些“课外书”一两个小时。如果用“如饥似渴”、“狼吞虎咽”来形容那时的学习状况并不为过。老老实实地讲,对所读书籍的内容、思想观点仅是一知半解,并没有完全搞懂,但毕竟强记了不少东西,若干年后,把过去囫囵吞下的东西。再“反刍”、“咀嚼”,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现在我已是六十六岁的退休老人了,五十多年以前的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人生道路,曲折坎坷,奋斗不止,成就不多,唯一可以自慰的是无论在何等困难的情况下,都从未丝毫改变过少年时代已养成的痴心与追求,身虽沉而志不改,堂堂正正地做人,一直跟着共产党走的是正道。

倜伟老师后来到明城中学任教去了。1949年暑假我们几人到那里去看她,得知她的男朋友在台湾,要她快去,我们却希望她留下来,当然没有成功。此后,海峡两岸断绝往来,我想倜伟老师一定还健在。她祖父刘光第先烈之墓,建在富顺县烈士陵园最高处苍松翠柏之间,凭吊之人络绎不绝。富顺人民因那里而出了个为中国进步而英勇献身的民族英雄而无比骄傲。我亦曾前往瞻仰,寄托哀思。如今两岸交往不断增加,今生也许还有当面感谢倜伟老师教诲的机会呢!

(作者1952年毕业于原巴蜀学校高4班,现是四川泸州市委党校的离休干部)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办公室电话:023-63002371  招生咨询电话:023-63002629  学校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邮编:400013
版权所有 巴蜀中学 渝ICP备11004221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