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重庆巴蜀中学纪实
【《工人日报》(2014年04月28日 08版)记者 李国 黄仕强 】坐落于嘉陵江畔的重庆巴蜀中学,诞生于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历经80余载的风雨兼程,以其“现代典雅、端庄大气”的风姿矗立在枇杷山麓、嘉陵江畔。近日,巴蜀中学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为这所中华名校再添一枚沉甸甸勋章。
近日,记者走进群山环抱,绿树成荫,芳草萋萋,花香四溢的美丽校园,亲身感受“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我们看到,处于重庆市乃至全国教改潮头浪尖的巴蜀中学,在历史的沉淀和现代的辉煌中,正向“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受人尊敬的中华名校”办学愿景大踏步前进!
一路前行一路歌
巴蜀中学创办于1933年,迄今有81年的历史。创建初期,江苏教育家周勖成由黄炎培亲荐出任首任校长,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学校任教并为学校创作了校歌歌词。1950年,巴蜀学校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接办,改为西南区干部子弟学校,邓小平亲口指示:“一切不动。只许办好,不许办坏。” 1954年西南局撤销后,校中各部独立分设,中学部改为重庆市第41中学区。第41中学于1978年被定为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1年复名为巴蜀中学。80多年来,巴蜀为国家和民族培育了无数优秀的人才,培养了卓越的国家领导人和数名院士、艺术家、经济学家。
巴蜀中学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受到社会的瞩目。“在重庆有这么一个说法,提到基础教育,必谈巴蜀。”据悉,巴蜀中学是北京大学首批校长实名推荐学校,清华大学首批领军计划推荐学校。近年来,巴蜀中学走出了5位中考状元,近5年保持了高中录取线重庆市第一。近10年,学校走出了8位重庆市高考状元,有500多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巴蜀中学18名学生保送进入北大清华,53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6名学生进入重庆市理科前10名;2011年高考,学校高三文科一班囊括重庆市高考前5名,16人考入北大清华,被全国媒体誉为“史上最牛文科班”。
巴蜀国际教育历经20年发展,如今6届国际班的毕业生全部走进了美国排名前120位的大学,其中58%的学生被美国排名前50名的大学录取,89%的学生走进美国排名前80名的大学,36%的学生获得奖学金。历届学生托福平均成绩均超过85分,最高分115分,SAT最高分2340分。第一届国际班的毕业生蒋祺依和黄萌,走入了斯坦福大学和耶鲁大学的研究生院;2009级学生康丹阳获得纽约大学150万元奖学金;2010级刘小艇获得美国大学预科课程九科满分;2012级李秋君进入了美国公立排名第一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14级刘又铭被全美排名14的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录取……
此外,在全国的中学生数、理、化、生、信息等奥林匹克竞赛中,每年都有十几名学生进入冬令营,数名巴蜀学生进入国家集训队。巴蜀中学学生在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体育比赛中屡创佳绩,夺取10枚金、银、铜牌:田涛夺取世界第25届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唐鹏获得第九届亚洲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任杰获亚洲与太平洋地区信息学中学奥林匹克竞赛(APIO2010)银牌,谭睿获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APIO2008)铜牌,王培海、傅騠等3位同学获第九届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高中组搬运国际银牌,刘臻、吴艳萍、欧仲航获第十二届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创意赛银牌,徐媛媛获2000年世界国际象棋青年比赛女子冠军,黄茜获第36届世界国际象棋女子团体冠军,肖望夺取泛太平洋世界中学生男子100米和200米两枚金牌。
此外,重庆巴蜀中学开设的博弈论、茶道、烹饪、物理魔术设计、表演与影视、网络攻防等选修课也很受学生欢迎。该校课改处主任、重庆市名师张学忠说,这是重庆推行课程改革以来,该校首次系统地推出高中生选修课,目前开设的100多门选修课受到学生热烈追捧。
2011年,巴蜀中学荣膺由中国教育之声论坛颁发的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学校”,成为重庆唯一一所获得此奖项的学校。这可以说是社会赋予学校的最高荣誉。
“身在巴蜀的学子是幸福的。”校长王国华说,巴蜀中学教育重在“选择”,给学生提供多样发展的可能,让学生张扬个性、挖掘潜能,立志成为“善雅志”的未来英才。基于这样的认识,巴蜀中学一路前行一路歌。目前,针对学生发展需求,形成了“315”特色德育模式和“131”校本课程体系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成果,彰显出优质名校的智慧与品位。
用“善雅志”唱响优质教育最强音
“美丽巴蜀,向善少年”班级文化展示活动,是巴蜀中学“善雅志”德育教育的传统。目前,班级文化建设让“善雅志”入脑入心,激活班级“细胞”。
新的历史时期, 未来社会、未来世界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该校将传统理念与现代教育目标相结合,融合自然、人文、民主、和谐、可持续发展等思想,开辟了一条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培养新道路。巴蜀中学在“三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 创新提出了德育理念“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简称“善雅志”德育理念。善,即友善、和善、亲善,乃立人之本;雅,是高雅、优雅、儒雅,乃处世之风骨;志,是志气、志向、志趣,乃发展之魂魄。
“善雅志”德育理念的提出,既富有巴蜀特色,又符合未来英才的培养目标。如何将这一先进德育理念推向深入、落到实处?经过不断研究和探索,学校构建出“315”德育模式。“‘315’德育模式是践行‘善雅志’德育理念的载体。”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吴国慧说,“善雅志”明确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方向,培养“善雅志”的学生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3”即向善教育、优雅教育和宏志教育三个维度的特色德育;“1”是打造一支富有特色的师资队伍;“5”是文化建设、德育目标、课程资源、品牌活动和特色表彰“五部曲”,是学校推进特色德育的路径。“‘315’模式构筑了巴蜀中学完整的德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核心目标,也有实践路径、实践内容,抓住了当前德育工作的难点、重点、热点,从而形成点线面相融合的立体培养模式。”学校党委书记张勇说。
学校认为,以文化建设为基础,才能让“善雅志”德育生根,要从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两个层面进行打造;在德育目标上,提出分层次、分阶段的“善雅志”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在课程资源上,立足校本教材和学科渗透;在品牌活动上,以艺术节、班级活动形式感染学生;在特色表彰制度上,设立友善之星、优雅之星等,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三观”。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架构,巴蜀中学以课程资源为重点,校本教材为阵地,将德育教育纳入课程,教材是“善、雅、志”系列校本教程。除了《优雅少女俱乐部》,还先后开发了《养成教育》《青春期ABC》等10多种校本教材,并从常规学科课程中挖掘“善雅志”元素,使“善雅志”教育从课内到课外实现全覆盖、全渗透。
文化的高度决定发展的高度。巴蜀中学希望将自己“善雅志”的特色育人理念上升到学校文化的层面。每一个班级成立,都要以“善雅志”为主题确定班训、班歌、班旗、班徽和班风。教学楼内,学校已经设立了8个“善雅书屋”和一个“善雅书吧”,并计划将“善雅书屋”的数量增加到20个,让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优雅的读书环境中幸福成长。
创新德育教育,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大内动力。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德育先进集体、“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学校”等多项荣誉,连续5届进入“中国百强中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首批校长推荐学校。这背后,德育工作功不可没。
以“131”做学生多元成长的“营养师”
幸福的教育,是一份“唤醒”的行动。“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优质的教育重在“选择”,给学生提供多样发展的可能。巴蜀中学以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唤醒学生的激情和潜能,积极构建具有巴蜀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让学生张扬个性、挖掘潜能。
学校一班人认为,校本课程是一种“以校为本”,为了学校特色化建设和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师生共同研发的“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个性化课程,不断丰富着学生全面成长的内涵。
中学阶段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时期,适当的负担是必要的,学校要减的,并不是学生此阶段应承担的压力,而是超越这个阶段承受能力的过重的“担子”。
减负该怎么入手?学校认为,心理减负是当前学生减负的第一要务。育人者要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只有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享受学习。巴蜀提出并践行的“善、雅、志”的育人理念,其中“志”,就是解决学习的动力问题。
减负的质量如何保证?巴蜀中学通过集体备课研究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和有效布置作业的问题。精选作业内容,分层次布置适量作业。同时,学校定期以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等形式,了解课业情况,并把调查结果及时公布,对确实存在负担过重问题的班级或学科限时整改。另外,不公布学生成绩也是作为缓解学生压力的一个重要措施。考试频繁也成为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因素。巴蜀不随意增加课时和考试次数,且成绩不排名次,仅以等级A、B、C的形式呈现,作为学生隐私不在家长会和其他公共场合公布,这一举措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减负后,怎样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们终身受益的素质和能力,成为学校新的研究课题。按照立足校本、追求生本、校本与生本相融相生的策略,形成了“131”校本课程体系。其中,“1”是一门校本口语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3”是校本体艺课程,分音乐特长、美术特长、体育特长三个维度,要求学生从中任选一门感兴趣的技能,培养终身受用的体艺素养;最后一个“1”是校本成长教程,内容是科技常识、创新思维、财商知识等,以专家讲座、创新思维训练等方式进行。
“131”校本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在促进教师的多元化发展。譬如学校享誉全国的财商教育课、食品安全课程,既要贴近时势,也要利于学生消化理解,这迫使教师主动研发校本课程,拓宽视野,提高教授新课程的业务水平。
幸福的教育,是一股智慧的力量,完美地呈现在巴蜀中学的活力课堂。学生愿学、乐学的高效课堂,已成为巴蜀中学课堂教学的常态。“新课改实施以来,不少课堂为了彻底扭转教师‘满堂灌’局面,把整堂课都让给学生,课堂秩序混乱不说,学生也没有科学系统地掌握好知识。”校党委书记张勇说,究其原因就在于老师没有把握好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度”。这种“度”,彰显出的是一所学校课堂改革到底是流于形式的走马观花,还是注重课堂实效用心办教育的智慧与格调。巴蜀中学一直积极探寻“度”的黄金分割点。
为把握这个度,学校改变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同时让老师仍然当课堂的“主导者”,以“启发式”的教学,保证学生学到科学系统的知识。学校每堂课的授课方式并不固定,但都会采取“三段式”,即要求学生在课前主动自学,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要求教师解决学生收集的问题,并师生互动;通过布置精练的作业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学校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开设了巴蜀大讲坛,举办成功人生系列讲座,先后延请了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院士、巴蜀校友张焕乔院士、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院士、世界著名新儒学代表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著名教育家杨叔子院士、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著名财商教育家汤小明、著名教育家叶澜、著名作家莫怀戚、著名百家讲坛主持人于丹教授、纪连海、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张延明、重庆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叶贵本教授、重庆市孔子儒学研究会会长鲜于煌教授等参与讲坛,以他们的成功人生经历、学术创造等,引领全校师生精神思想,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注入了优秀的元素,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巴蜀大讲坛的水平可谓全国顶尖。
漫步在巴蜀中学校园内,你可以充分感受到选修课带来的新鲜活力和迷人魅力:击剑场上,学生戴着护具、拿着重剑和外聘教练学习基础的步伐和攻击动作;瑜伽教室,伴着舒缓的音乐,学子将自己的身体完全与大自然融合;跆拳道训练室,学生们一招一式地打出每一个动作,攻守兼备,展现出巴蜀学子“威武之师”的形象;财富与财商课堂,有政治教师的理论讲解,有阅读了有关经济学书籍后的学生交流,有外聘教师、北大研究生、证券分析师的精彩案例分析,有学生走进解放碑朝天门市场实地调查学习的身影,课堂上不时传出欢笑声、惊叹声和掌声……在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演讲席上,有巴蜀国际人的声音;在尼泊尔、肯尼亚,有巴蜀国际学子辛勤劳动的背影;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盛顿大学等一流学府,有他们刻苦攻读暑期课程的身影;在荷兰世界机器人大赛上,有国际班学生收获团体季军的喜悦。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课程论专家李森认为,巴蜀中学独具特色的“131”课程体系,是结合重庆发展、当前学生具体情况而精心设计的,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很完善。“校本必修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给学生全面成长做了最低的要求,而限定选修和自主选修还让他们拥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李森教授说,这套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差异发展、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会帮助学生打好成才基石,很值得推广。
学校希望,从巴蜀走出去的学生,不仅是事业成功的社会精英,更是一个有品位、会生活的幸福现代人。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了多元化的成长环境,让数以千计的巴蜀学子走出重庆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化人才的精英。
以“家文化”凝聚教师队伍
重庆巴蜀中学每年都有众多学生考上著名高等学府,除了教学,还有校本课程研究,老师们的压力可想而知。
学校每年召开学术年会,重奖科研成果,鼓励教师静下心来做研究,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在集体备课越来越流行的时候,学校要求教师不带电脑、不带手机,自己先在一个房间独立备课,然后由评审专家评审。除了业务能力,学校更看重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巴蜀中学做一名老师,压力非常大,这是肯定的。但是巴蜀人很幸福、很自豪。“作为校长,我一再努力去创造这么一个环境:让每一位巴蜀人有成功感、有成就感、有幸福感、有自豪感。福利留人,事业留人,情感留人!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三重境界。”
首先,福利待遇是基础。没有它,什么都谈不上,吸引不了名牌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吸引不了优秀人才,更留不住人才。上个世纪90年代,巴蜀率先在办学模式上进行了创新,为学校的财力打下了基础。学校尽量让老师没有后顾之忧。“但是,福利待遇只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初级阶段,做好这点并不难,有钱就行。”
更高一级的阶段是事业留人。要让优秀的人才在巴蜀的沃土里“有所为,有己位”,“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用人所长,天下无不用之人”。学校坚持在巴蜀“有为就有位”。每年教师节,学校都会举行非常盛大隆重的表彰大会,让每位获奖教师都有成功感、成就感。同时也会激励和鞭策其他教职员工更好的、更智慧和有激情地工作。另外,针对学校的高端研究人员和特级教师,为了让他们成为教育家,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学校专门成立了名师工作室。专门开辟办公室和特拨经费,充分给予他们便于工作、便于研究的条件。对学校的26名特级教师、研究员,学校每年会专门组织“文化之旅”、学术休假,使他们更好地为学校贡献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第三个层面就是情感留人。情感留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这几年,巴蜀的成绩、巴蜀的现象有很多人试图去解释。作为巴蜀的校长,王国华认为,巴蜀“家”的文化氛围浓厚。“巴蜀是我家,大家都要爱他”这是每位巴蜀人都会记得的。情感留人的核心在巴蜀就是广大教职员工里营造的“家的文化”。
“学校对每一位教师的生活和家庭都非常关心。子女的读书问题等,是重庆市解决得最好的,这为教师解决了后顾之忧;老师的业余活动非常丰富,学校工会经常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于遇到生老病死等意外的教职员工,学校给予人文关怀,让教职工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总之一句话,人情味。人情味装是装不出来的,那是发自内心、贴心的关怀,就像亲人、家人一样,所以叫‘家文化’。有家就有凝聚力,有凝聚力就有战斗力。”
家的文化,更是平等、民主的文化。民主治校是学校非常重视的。学校干部选拔、大事决策都坚持了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投票,尊重大多数教职工的意见,所以学校人和政通、风正气清,欣欣向荣。
近年来,巴蜀中学先后承担了10余项国家级、省市级科研课题,如《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财商教育校本教材研究》《基于巴蜀中学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等,以此为平台吸引了300余位教师参加,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研究》课题荣获重庆市政府二等奖和教育部三等奖。
“因为我们都爱这个家,‘家’就有魅力。我们这个家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老师,目前全国除了西藏以外,都有优秀的毕业生在巴蜀工作。东北三省在我们学校工作的毕业生就有40名以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博士、硕士有100多人。有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才,才有了今天辉煌的巴蜀和明天更加美好的巴蜀。”一位教师自豪地说。
促进教育公平,不忘社会责任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重庆巴蜀中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近年来,学校在均衡教育和引领示范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学校通过“领雁工程”“捆绑发展”“帮扶计划”,先后对重庆66中、秀山洪雅中学、黔江民族中学、垫江九中、涪陵高级中学进行了物质和教育教学帮扶。学校在2006年投资创办了重庆巴蜀渝东中学,现已成为渝东南的初中名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送去了对三峡库区的一份责任和爱心,让库区人民分享了巴蜀优质的教育资源。
不仅如此,巴蜀中学为保证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每年为300余名贫困学生减免学费、发放助学金达200万元,充分彰显了巴蜀的扶贫济困的爱心。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未来的巴蜀中学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科学发展,和谐兴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高高扬起重庆基础教育的旗帜!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办公室电话:023-63002371 招生咨询电话:023-63002629 学校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邮编:400013 版权所有 巴蜀中学 渝ICP备11004221 ENGLISH |